外勞申請

相較於中國兩廣一帶今年夏季荔枝滯銷、崩盤的慘況,5月中下旬,台灣高雄玉荷包在台北拍賣市場,竟拍出每斤1,510元的天價!來到中台灣,以黑葉荔枝為大宗的彰化縣,今年雖遇天冷少了荔枝椿象的危害,但荔枝產量仍較去年同期減少五至六成,而來自果農普遍的反映是「找不到幫手」。

專家表示,台灣農地平均耕地規模只有約0.72公頃,屬於小農經營型態,加上農村人口外流、少子女化,基礎勞動力呈現「又老又缺工」,也是今年荔枝量少價揚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為緩解小農場蔬果經營的缺工困境,政府自2019年啟動農業移工的輸入,2023年更擴大開放至1萬2千個員額,盼能夠回應小農「季節性缺工」問題。進一步探查政策執行的第一線,有苗栗小農場主直言,卡在《勞基法》限制,農民與移工期待有落差,盼農業部對於「農業外展移工」能夠更彈性,以符合地方需求。

老人團搶收玉荷包 青年生力軍留不下來
觀察高雄首批玉荷包拍出上千元天價,分析在於荔枝的搶收期僅短短14天,天氣酷熱加上果園有坡度,工作並不輕鬆。荔枝園裡多半是七、八十歲的阿公、阿嬤,他們從五、六十歲投入工作,手腳俐落、耐熱耐操。為了解決缺工,在地也在培訓生力軍,從如何選果、正確採收、去葉子、篩選包裝到架梯,受訓半日後,就分配到農場實作。

高雄旗山在地發展協會表示,「荔枝園如果沒有這些阿公阿嬤,真的沒有辦法做,下一代叫他要晒太陽、不願意。」

 
農場主人則表示,「年輕人學得很快,他們來做是很勤勞,1個月要做至少20天,時薪加上政府發的補助金,月薪有近5萬元,但是5年到了政府沒有補助,他們就離開了,留下來的人寥寥可數。」

勞動力短缺 荔枝農因不符成本放棄採收
中部荔枝以黑葉荔枝為大宗,進入6月中旬,同樣因量少價揚,賣相好的飆到每台斤100元以上,次級品也有70元身價,整體價格比去年高出三成。

彰化縣荔枝主要集中在芬園鄉到社頭鄉的八卦山麓,黑葉荔枝占七成以上。今年3月氣溫下探攝氏15度,造成部分荔枝花穗停止生長,4月間夜間幾場大雨打落花穗,荔枝結果率更低。

社頭鄉協和村村長劉聰波指出,除了天候影響,農村人口老化造成勞動力短缺,年逾70歲的農民見荔枝開花狀況不佳,索性聽天由命,也是荔枝減產的一項主因。

南投縣境種植荔枝面積也超過1,300公頃,今年產量僅為往年的三至五成。有農民指出,因荔枝得靠人工摘採,有荔枝農因不符成本、放棄採收。而以黑葉荔枝為主的台中太平山區,今年產量同樣明顯降低,約少四、五成,去年市價每台斤45至60元,今年漲到60至80元。

開放農業移工 能否解決「季節性缺工」?
如何解決小農場「季節性缺工」?農業部試辦「外籍移工外展計畫」,由農會、合作社或農業相關非營利組織提出申請聘僱移工,並調派至需要的農場。

「農業外展移工」能夠解決「季節性缺工」問題嗎?專家指出,根據法規,聘僱移工必須要有勞、健保,及符合《勞基法》的工作內容和僱傭條件。譬如芒果要在5月採收,大約在1月就必須準備提出申請,4月分移工進來開始採收,一路採收到7月。但過了7月,農民沒有新的收入、也沒有勞動需求,這時若聘僱一個沒事做的移工,將吃掉雇主的獲利。

 
且根據《勞基法》,雇主是不能輕易的以沒有工作為由就請移工走人,在工期結束後,法律上雖允許將移工轉給別的雇主使用,但申請的過程很麻煩,也未必能找得到適合的雇主。因此若要求小農要聘僱一個全年的移工勞動力,卻只用來應付短期的勞動需求,顯然不符合現實。

農業規模小  苗栗短期人力需求占六成
以小規模生產為主的苗栗縣,長期農業移工的人力需求僅占四成,其餘六成都是短期人力需求,但農業移工收入若不穩定,會連帶影響到移工的管理問題。

以南庄一家小農場為例,陳姓場主聘僱一位越南農業移工,他肯定有了這位移工後,才能一邊採收木瓜,又一邊種植蔬菜,但卻卡在《勞基法》的限制。陳場主說,農場不比工廠,每天可以朝九晚五,農業工作時間需要彈性,《勞基法》卻只能固定工時;且農業有淡旺季,甚至天氣太熱也需要彈性工時,但移工很在意能不能賺錢和自己的權益,勞僱雙方容易出現期待落差。

陳場主說,因為農場經濟規模不大,同時偏向季節性缺工,所以移工覺得有時候事情很多,沒事情時他又沒錢賺,他也不想只做基本薪資176個小時,希望能額外加班,可是相對之下,在淡季時,加班對農民會有經濟上的負擔。

苗栗縣農會指出,因為苗栗縣農業規模不大,導致人力調度受到天氣、時間等許多因素的影響,這讓仲介業者也困擾不已,調配移工穿梭在不同農場間,有時會兩邊都落空,導致賠錢。因此政策實施以來,農業外展移工並不如農民預期的彈性調度,農業外展移工常被批評。

苗栗縣府表示,由於苗栗縣短期零星工作多,須建立農業需求資料庫,根據大數據進行整體的調度管理,才能配合農民實際需求。

台中申請試辦  農會統籌調配各區人力需求
為解決小農場季節性缺工問題,台中農業局長張敬昌於2024年曾在議會中向議員承諾,「在農閒時,將由市府編列預算支付薪資,把移工留下來」。近日經《大紀元》探詢,農業局官員回應說,目前先針對后里、東勢、新社、石岡等區進行示範,已向農業部提出12至15位跨區移工配額,若能通過申請,將由台中市農會統籌管理包括住宿、交通等,有需求的小農可以一季為單位提出人力需求。

至於中央推出「農業技術團補助計畫」,中市目前僅石岡農會設有技術團,並不符合需求。農業局表示,本地勞工在人次上仍無法有效突破,目前已申請農業外展移工,希望農業部能進一步放寬農會聘僱人力的數量限制,以及拉長聘僱期限,由地方農會幫助各區小農,進行「農忙、農閒」的人力調整。◇